從今年第一季度政策推出之后,以舊換新就一直是行業的關鍵詞,甚至是社會化輿論的熱點,尤其是從9月份之后,國補對以舊換新的接力,讓行業真切地感受到了政策對市場的調控作用,2024年雙十一家電品類的銷售規模能夠占據榜首,國補是關鍵所在。
用戶煥新需求的涌現速度超出了預期,這從多地補貼資金的消耗狀況就可以得到印證。根據商務部公開的數據顯示,至11月8日,已經有2025.7萬名消費者買了3045.8萬臺家電產品,預計享受的補貼金額超過了260億元,帶動銷售規模達到了1377億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佛山、余姚等地對國補政策按下了暫停鍵。
也因此,期待國補政策進一步延續更長的時間,成為了業內的一種呼聲,但這并不是唯一的聲音,很多廠商則希望讓市場回歸市場本身,國補政策會不會延續、需不需要延續?并不是偽課題,而是與每位廠商的切身利益相關。
宏觀政策是國補能否延續的重要指引
從9月份開始,貨幣和財政雙寬松政策已經開始陸陸續續的浮出水面,宏觀層面各種會議,都在探討、分析、制定相應的細則和規劃,9月份國補政策走向高潮,也是在如此背景下進行。
最近兩個月內,類似于“10萬億”這樣的詞匯一直出現在輿論潮頭,這在宏觀方向上就已經給國補政策提供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指引,那就是有利于刺激消費、激活市場、促進內循環的舉措,都將會被一以貫之地奉行。
事實上,國補政策在過去兩個多月內所起到的積極效果非常明顯,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收益頗豐,近階段的市場銷售比去年同期都實現了大幅增長,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廠商呼吁國補政策能夠長期執行的原因之一。
另外,結合更早之前的“雙碳”戰略還可以知曉,高能效、高水效產品的普及速度還需要加快,盡早實現對老舊、高能耗產品的替換,助力社會化節能水平的提升,賦能低碳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
而就宏觀政策的大方向上來看,國補不僅僅契合了宏觀指引,符合各大會議的精神,更有利于國內家電市場在短期之內走出之前的存量化泥淖。正因為如此,很多區域市場也都在紛紛把國補政策從原有的八大類產品延展到更多的家電品類。
所以,盡管目前依然沒有明確延續的文件加以說明,但是仔細熟路宏觀政策給出的信號,就可以窺見,以舊換新、國補政策存在著進一步延續的可能性;而且,概率還不小。
分化也帶來了分歧
需要指出的是,以舊換新國補政策并沒有惠及每一家制造工廠、品牌和商家,在這一輪受益頗多的是大型及主流家電企業,大量的中小企業并沒有因為以舊換新而獲得良好發展,相反,由于煥新需求主要集中在大平臺和大品牌方面,中小企業的市場占比被進一步壓縮。
地標賣場、知名的區域性連鎖等等在今年的國補政策中也是大放異彩,而絕大部分中小商家尤其是四五級市場的渠道,同樣也沒有享受到足夠的國補政策的紅利。
分化由此而形成,在品牌格局方面,之前存量基礎大、銷售量大的品牌越來越好,而沒有太長歷史沉淀、太強品牌影響力的中小企業的份額快速萎縮。流通渠道同樣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一些參與國補的終端流通商,前期墊資是壓力重重。
正是由于市場格局的分化,形成了對政策走向的判斷分歧,已經在國補中獲得豐厚利益的企業都希望政策長期延續下去,而無法獲得政策助力的企業則希望市場能夠回歸到原來的狀態,多家中小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向筆者表示了類似的觀點。
市場需要政策呵護
作為一種充分市場化的產品,家電行業需求資源的流轉根本還是靠市場規模本身的作用,但考慮到更大的宏觀戰略,以及現如今國內市場的存量化狀況,家電市場確實是需要更好、更為貼切的政策呵護。
其實,一些區域已經擴大國補的產品覆蓋面。例如,前不久剛剛公示的《上海市落實國家家電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綠色智能家電家居消費補貼政策實施細則》以及江蘇發布的《關于2024年蘇新消費•綠色節能家電以舊換新專項活動新增補貼商品品類的通告》等等就已經在原來八大類產品的基礎上,將政策惠及面延展至廚房小電、生活電器、個護產品等多十多類產品上。還有在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區,以空氣源熱泵為代表的取暖類產品也被納入了以舊換新的國補范疇之內。
與此同時,政策對市場的扶持、激勵也需要一定的延續性。更何況,目前家電市場的基本面還沒有出現大轉變,家電行業的高質量增長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從今年雙11期間依然是以價格為主導的競爭方式就可以看出,家電市場的生態環境還沒有得到改善。
而之于之前并沒有獲得國補助力的中小企業而言,或許可以進一步在品牌化和品質化發展方面傾斜更多的資源,家電產品是剛需,存量需求足夠的大,市場發展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品牌對產品的賦能效應只會越來越強。刺激型政策不會是充分市場化領域的常態,緩慢或有節奏的退出只是時間問題。企業和政策之間,應當是一種雙向奔赴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