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新一輪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如火如荼地執行,這也給陷入存量化的國內家電市場提供了強勁的外部助力,尤其是在推動高能效、高水效產品的普及方面帶來了顯而易見的賦能效應?梢钥隙ǖ氖牵绻麤]有這一輪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家電市場可能會更為艱難。
回顧過往近二十年的發展歷史,以補貼為主要形式的產業政策,對市場需求及產品格局進行調控,出現過很多次,每一次的直接效果都非常卓著;只是補貼政策終會有結束的時候,而每一次結束之后的市場,總是會給很多的廠商帶來困擾,也因此,當參與新一輪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廠商在享受產業政策紅利的時候,應當對后期的市場需求釋放提前進行思考和布局。
2007年底,家電下鄉政策啟動,在當時還是增量市場階段,大量的企業受此政策的引導,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冰箱行業的惠及尤為明顯,此前名不見經傳的索伊冰箱因為家電下鄉政策而一度將年度產銷規模攀升近100萬套,諸如此類的案例舉不枚舉。
家電下鄉政策執行之后,便是行業內眾所周知的節能惠民,尤其是在2008年變頻空調能效標準推出之后,高能效產品在此政策的推動下迎來了一波前所未有的高潮,變頻空調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成為市場主導,節能惠民政策的實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但是,每一類補貼政策結束之后,市場總是陷入了一個階段性低迷。以國內冰箱市場為例,市場與家電線下補貼似乎在同一時刻被按下了停止鍵,疊合彼時黑白料價格的暴漲,整個冰箱行業進入了相當長時間的規模化平臺周期。也正是從那個階段開始,國內冰箱市場也爆發出了一波長期的價格競爭。大量的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發展壓力,從2011年之后很多冰箱企業深研市場需求的時候就用“補貼后遺癥”來形容當時的需求狀態。
從2020年開始,因為疫情及用戶層面健康意識的覺醒,冰箱行業才迎來了久違的高增長行情。不過,很多在家電下鄉時期風頭正勁的中小規模冰箱企業目前都淡出了行業主流視線。
空調市場也是如此,如果說家電下鄉對冰箱產品的銷售刺激顯得更為直接,那么節能惠民政策影響最為深遠的行業便是空調,然而在節能惠民政策停止后,行業內出現了一段長時間的低迷走勢,2013年、2014年及2015上半年國內空調市場顯得較為艱難,一些耳熟能詳的品牌甚至是退出了空調市場,部分在后期出現生存危機的企業或品牌,在2016年之前就已經埋下了誘因。
要知道,十多年之前的產業內外部環境比現在更為優越,線上體系也才剛剛起步,產品的毛利空間更大,各種要素的成本也沒有像現在這么偏高;而且,市場本身還存在著豐富的增量機會,尤其是彼時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發展還在不斷地為家電產品提供了足夠多的外部需求。
即便如此,每一次補貼政策停止之后都讓大量的家電廠商的經營陷入低谷。并不是市場需求不足讓企業面臨發展壓力,而是自身對補貼政策的依賴度偏高,失去了對市場的敏銳性,很多廠家甚至大幅弱化了對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的投入。
現在國內市場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無法與十多年前相提并論,一方面,新生需求資源異常稀缺,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外部行業也難以輸出外部機會,三四級市場的普及率也非常高,或者這也是以舊換新政策能夠受到各個家電廠商追捧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方面,國內家電市場的商業環境現在顯得尤為復雜,淘系、京東等平臺都已經被打上了傳統電商的烙印,算法推薦主導了用戶流量的分化,興趣電商方興未艾,直播電商更是大行其道,服務屬性偏弱的家電品類幾乎都集中于線上平臺,而類似空調這樣的后端服務偏重的產品,線下的占比也低于線上。
而且用戶群體本身也在發生著分化,新一代用戶對產品和品牌的認知、偏好等等全然不同于以往,更何況,以AI、IOT等為代表的外部技術正在行業內形成廣泛滲透。整個家電產業的發展模式,已經從過往的渠道導向進入了產品和品牌導向周期。
在更新換代本已經是產品結構升級主導力量的今天,以舊換新政策的推出可謂是正當時,契合了產業和市場發展的階段特征。但是,家電廠商在享受這一波政策盛宴的同時,也應當思考盛宴之后的局勢,提前在產品端、技術端乃至品牌端進行布局。
產業發展的過往歷史中很多血淋淋的案例給所有廠商提供了警示,眼前的機會和后期可能會出現的矛盾,必須有一個平衡式的調節。全力參與以舊換新是必然行為,精心應對補貼停止之后的市場,也應當是未雨綢繆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