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一組數據,根據奧維云網公開的信息顯示,2024年1至6月份國內空調市場的零售價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出現了下滑,線上的零售均價同比下滑了4.8%,線下均價下滑的幅度是2.5%,看上去幅度不大,但是所形成的趨勢一目了然。
過去一個多月,內銷市場的價格環比得到了適度回升,局部地區由于持續型高溫氣候的出現,還出現小幅的增長,但從全局視角上看,均價依然處于同比下滑的態勢。
擺在所有空調企業面前的一個課題是,如何解析2025冷年的價格策略。就眼下的競爭博弈格局、材料成本、企業運營質量、商業形態布局、產品結構乃至產業政策一系列的綜合態勢而言,未來一年內銷市場的價格極有可能依然處于下行的通道之中。
首先,高庫存壓制價格上行空間,據筆者了解,在6月底時,國內市場工業和商業庫存總量至少有6000萬套,當時有企業自己統計出全行業的庫存高達8000萬套左右,這直接導致了7月份的出貨量出現了大幅下滑。要知道,去年7月份的出貨量本身同比就下降,今年再降說明整個行業的庫存消化壓力極大。
為了消化庫存,并驅動2025冷年前面幾個月的出貨能夠順利推進,以積極主動甚至激進的價格手段進行去庫存化,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哪怕是庫存可換,也需要實現產品上墻而獲取現金流,保證產業資源的流轉。
其二,產品結構下沉會進一步拉低均價。今年從5月份開始,不僅僅是主導和主流品牌主動拉低價格,以適應消費分化的趨勢,很多的中小品牌更是以超低價推進出貨,這種趨勢在2025冷年得到了延續,價格競爭的焦點,正在從傳統形式的1.5P一級能效,向2P掛機和柜機、3P柜機或風管機蔓延,工廠之前利潤機型淪落為了“戰斗機”,均價持續下探幾乎是在所難免。
其三、品牌格局分化也導演均價走低。前不久,小米公布了Q2的業績,第二季度小米的出貨量超過了330萬套。小米空調的寬幅增長,攪動了行業競爭格局,很多主流和腰部品牌不得不推出有針對性的舉措,這些舉措既是在加劇價格競爭,同時也推動出貨和零售均價持續下行。
其四、供求矛盾進一步激化加劇了空調均價的下滑。就在兩三個月前,廣東又新添了兩家空調制造企業,之前做小電出口和上游供應鏈的工廠,加入到了空調制造行業之中,而且,一些主導和主流品牌還在擴張產能。考慮到國內市場這種高庫存、低需求的落差,那么供求矛盾將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困擾整個行業,價格成為了這種矛盾激化的釋放口。
其五、增長點弱化之后必然導致價格再波動。過去一年半時間內,我國空調行業最大的增長點就是出口,從去年的7月份開始到現在,幾乎每個月的出口量都呈現出同比增長的態勢,而且增幅普遍都很大。這一態勢吸引了所有空調企業爭相擴展海外市場;但是,經過了長達一年半左右的高增長之后,海外市場后期能否復刻這種持續高增長走勢也要打個問號,當海外不能夠釋放還在擴大的產能,內銷市場的持續承壓也是必然結果。
其六,以舊換新政策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事實上,這本身就是在讓利于用戶,用戶可以以更低的價格獲得高能效和環保類產品,當用戶對價格和產品的認知被持續教育,空調價格的印象就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固化。
更為重要的是,很多的中小品牌因為沒有足夠的存量積淀、老舊產品的回收和處理能力,這會倒逼這些企業不得不以低價來應對市場競爭,再次加劇價格走低。
還有,互聯網平臺在零售端的占比提升也會導致均價下探。2024冷年線上平臺的占比已經超過了55%,算法推薦流量模式正在驅動直播及興趣電商風起云涌,而線上平臺一貫的平價乃至低價模式,將會給空調市場帶來進一步的沖擊。
國內空調市場的價格下行對行業的生態將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當絕大部分企業都在通過低價來獲得消費者青睞,最后受傷的還是企業本身。順便提一句,目前的制造成本仍然居高不下。